11月7日至9日,“第十一屆海洋強國戰略論壇暨2022年海洋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辦。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黃渤海漁業資源與生態創新團隊完成的“黃渤海魚類早期資源評價與保護研究”項目榮獲2022年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受邀參加論壇暨頒獎儀式。
“黃渤海魚類早期資源評價與保護研究”項目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共同合作完成。項目從保障國家對近海漁業資源可持續產出的迫切需求出發,圍繞“環境驅動-早期資源棲息生境變動-生態功能評估-響應對策”開展研究。項目通過在黃渤海開展歷時6年、62航次、累計5731站次魚類早期資源調查,全面系統研究了各月份魚類早期資源的種類組成、數量分布及其關鍵棲息生境,是迄今國際上對黃渤海魚類早期資源最系統、時間序列最長的研究結果,建立了魚類早期資源種類準確鑒別方法;厘清了黃渤海重要魚類種群早期生活史生境需求及關鍵因子,闡釋了渤海魚類早期資源群落結構及其演替過程,解析了萊州灣中上層小型魚類早期補充量動態及驅動基礎,掌握了黃海鮐和大頭鱈種群產卵(育幼)場時空分布格局和適宜生境,并分析了其近岸產卵(育幼)場對黃海資源貢獻率;構建了基于早期生活史過程的單魚種產卵場功能評價技術和基于多指標的產卵場健康綜合評估技術,實現了山東近海產卵場功能精準評估,從生態安全及可持續角度提出了產卵場生態補償標準與保護策略,并集成創新與應用,在我國漁業資源科學養護與管理、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海岸帶利用與保護規劃、中韓漁業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成果共發表論文81篇,其中SCI論文31篇;獲批軟件著作權21項,制定地方標準1項,授權專利10項。

圖1 萊州灣中上層小型魚類的早期補充動態及其驅動基礎(1)

圖2 萊州灣中上層小型魚類的早期補充動態及其驅動基礎(2)

圖 3 黃海鮐產卵場時空分布特征及適宜產卵生境
海洋科學技術獎是經科學技術部批準,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登記,由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中國太平洋學會和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共同設立的獎項,中國海洋學會為承辦單位。據悉,2022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通過評審委員會評審及獎勵委員會審核確定了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52項和海洋優秀科技圖書35項。其中,2個項目獲特等獎,17個項目獲一等獎,33個項目獲二等獎;35種圖書獲2022年度海洋優秀科技圖書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