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最早開展人工魚礁建設試點和增殖放流試驗省份之一。上世紀80年代,廣東省著名水產專家馮順樓多次建議大力投放人工魚礁,實施耕海牧魚,開創漁業新局面。他在《建設海洋,增加海力》一文首次提出“海力論”,認為要象提高土地生產力一樣,著力提高海洋生產力(簡稱“海力”),提高海力的主要措施是建設人工魚礁、藻礁等。據統計,廣東省通過人工魚礁的建設,以礁區為載體,帶動了刺釣增殖漁業、休閑漁業的發展,支撐了漁民轉產轉業,促進了漁民增產增收,促進了近海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全省人工魚礁海洋牧場比未投礁的一般漁場每年增加漁獲量38萬噸。
在人工魚礁區中,刺網漁船每年經濟效益達到18萬元~30萬元/年船,釣業漁船年經濟效益達到18萬元~32萬元/年船。采用資源增殖評估方法和海洋牧場生態服務功能評估模型進行計算,已建成的人工魚礁區,每年直接經濟效益每畝達7093元。全省海洋牧場休閑漁業正在興起,從事休閑漁業人數732人,休閑漁業年產值9720萬元,吸納轉產漁民人數318人,促進了漁民轉產增收。
積極探索,創新理念。廣東省探索提出了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必須做到“五個優先、五個結合”。“五個優先”即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海洋綜合開發示范點優先,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破壞嚴重急需拯救的海區優先,保護特殊海洋物種和海洋水產自然保護區建設優先,帶動相關傳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休閑漁業產業見效快的優先,試點先行與市、縣配套積極的優先。“五個結合”即人工魚礁建設要堅持與海洋漁業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相結合,人工魚礁建設與帶動相關海洋產業的發展相結合,人工魚礁建設與國土整治和修復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相結合,人工魚礁建設與拯救珍稀瀕危物種和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相結合,人工魚礁建設與海洋綜合利用和依法管海用海相結合。同時,在建設過程中加強“六個防止”即:防止簡單化,防止分散、不成規模,防止礁體移位,防止重開發輕保護,防止布局盲目性,防止只靠自然增殖。
加強領導,建立機制。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聯合省府辦公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深入沿海各地,走漁區、上漁船、下漁排、進漁家,召開漁民座談會、專家論證會,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為恢復廣東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漁業資源把脈開方。沿海各市領導不僅參與人工魚礁的規劃論證、投放儀式,還深入到施工現場檢查礁體的質量。全省人工魚礁建設形成了層層有領導、事事有人管的抓落實局面。
健全制度,規范程序。在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過程中,先后制訂了《廣東省人工魚礁建設審批要求》、《廣東省人工魚礁建設技術規范》(試行)等規章制度,對人工魚礁選址、礁體設計、工程施工、驗收、投放等作了明確規定。為了防止在人工魚礁礁體制作上出現少做多報的行為發生,并利于對礁區的不同礁型的效果監測,廣東省在人工魚礁礁體上安裝了礁體序號牌。在礁體投放前,由廳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驗收小組,深入到施工現場對礁體逐一點數,對礁體質量抽測驗收,合格后方能投放。為加強礁區管理,確保當地漁民群眾海上作業安全,在礁區附近的近岸及漁船相對集中的港口、碼頭,設置警示牌,標明礁區的經緯度,以防漁民誤入礁區發生事故。
礁體設計,確保效果。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是一項科技含量高的系統工程,涉及水產資源學、魚類行為學、生態學、環境工程學、海洋動力學、材料科學和水工設計等多個學科門類。在礁體設計與選型過程中,提出了“高密度、生態型、多樣性”的理念。所謂高密度,就是每一個礁區的布局不能單純追求大,必須根據該礁區底棲生物的特征進行科學規劃,合理設計,縮小礁體與礁體之間的投放距離,增加密集度。所謂多樣性,就是每一個礁區的礁體選型必須符合該礁區底棲生物的特征,礁區礁體類型應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以礁體的多樣性和內部結構的復雜性培育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所謂生態型,就是礁體的選材必須是經濟、耐用、環保,對海洋不會造成污染,有利于海洋生物快速附著。